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2021-11-25
  • 材料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3D打印TiAl纳米多晶合金变形机制及其温度相关性分析
    李鹏涛, 罗贤, 陈建新
    2021, 46(11):  1-8.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1
    摘要 ( 131 )   PDF (636KB) ( 88 )  
    借助透射电镜观察和分子动力学计算,对3D打印Ti-6Al-4V合金的变形行为及其温度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TiAl纳米多晶体变形机制的竞争中起关键作用。当温度低于800 K,平均晶粒尺寸低于8.3 nm的单相TiAl纳米多晶合金首先出现位错运动,且层错保留在晶粒中并形成交错结构。同时,大尺寸晶粒(≥8.3 nm)为位错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很少在晶粒中形成层错。在双相TiAl+Ti3Al纳米多晶合金中,层错的交割是低应变(ε<18.0%)TiAl晶粒的主要变形机制,并且Ti3Al晶粒保持其初始结构。当ε≥18.0%时,Ti3Al晶粒中的位错开始运动并形成层错交割。当温度高于800 K时,Ti和Al原子处于高能状态,主要的变形机制与具有非晶结构的滑移边界有关。非晶滑移边界及再结晶结构是双相TiAl+Ti3Al纳米多晶合金组织变形的最重要特征。
    316LN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流变行为与本构模型
    朱晓宁, 潘晴, 李毅波, 姜雪鹏
    2021, 46(11):  9-1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2
    摘要 ( 197 )   PDF (555KB) ( 58 )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锻造态316LN不锈钢进行了等温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应变速率为0.001~1 s-1、变形温度为1223~1523 K、压缩变形量为65%条件下材料的高温流变行为,建立了流变应力本构模型,并将其应用于Deform-3D软件平台,通过导入新材料数据,考虑界面摩擦等尺寸仿真了热模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相同应变速率下,随着变形温度升高,316LN奥氏体不锈钢的压缩应力逐渐减小;相同变形温度下,随着应变速率增加,材料的压缩应力逐渐增大;且在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中,随应变量增大,压应力在后期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考虑界面摩擦因数,并利用Arrhenius本构模型进行变形模拟仿真说明了本构方程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为316LN不锈钢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铸态GCr15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化动力学特征与组织演变
    周登虎, 侯清宇, 韩维雪, 江雁, 黄贞益
    2021, 46(11):  17-2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3
    摘要 ( 111 )   PDF (555KB) ( 49 )  
    利用DIL805A热膨胀仪记录了铸态GCr15钢在不同的加热速率下(0.5、3、5、30、100 ℃/s)的线膨胀量,获得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热膨胀曲线和奥氏体体积转变分数曲线,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奥氏体化的影响。采用高温光学显微镜对该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过程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表明:GC15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可分为3个阶段:在760~790 ℃为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Fe, Cr)3CII向奥氏体中的溶解和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温度分别为790~890 ℃及890 ℃以上。并且随着加热速率提高,相变临界温度提高,相变速率提高。在连续加热过程中,铸态GCr15钢的奥氏体转变是一个形核和长大交替进行的过程。
    309SMOD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
    孟重重, 杨小容, 张华煜, 张威, 陈慧琴
    2021, 46(11):  24-28.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4
    摘要 ( 195 )   PDF (556KB) ( 37 )  
    采用增重法分析了309SMOD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行为,获得了该钢高温氧化的抛物线动力学曲线,利用SEM、EDS及XRD对氧化物的形貌和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00 ℃氧化物形貌为板状和块状,900 ℃、1000 ℃的氧化物主要为尖晶石颗粒。309SMOD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由于高温氧化生成具有3层结构的混合氧化物膜,最外层结构为MnCr2O4和FeCr2O4,次外层结构的氧化物为Cr2O3,最内层结构的氧化物为SiO2,这种结构的氧化膜使得309SMOD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G115马氏体耐热钢平衡析出相的热力学计算和分析
    刘心阳, 陈正宗, 周芸, 温鹏宇, 包汉生
    2021, 46(11):  29-3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5
    摘要 ( 91 )   PDF (556KB) ( 58 )  
    为了制备超10 t级G115马氏体耐热钢的大型铸件,需科学评估合金元素对析出行为的影响。采用Thermo-Calc软件的TCFe9数据库对G115马氏体耐热钢的平衡析出相进行热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主元素对G115钢平衡态析出相类型、析出量和析出温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G115马氏体耐热钢在650 ℃下的析出相主要有MX相(FCC-A1#2:NbC)、M23C6、Laves相和富Cu相。其中NbC的析出温度为1148 ℃,M23C6的析出温度为871 ℃,Laves相的析出温度为811 ℃,富Cu相的析出温度为734 ℃。其中C和Cr对M23C6的析出有影响,C和Nb对NbC的析出有影响,W对Laves相的析出有影响,B对各相的析出均无明显影响。
    金属型铸造条件下Sb元素对ZL114A合金共晶Si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刘东洋, 虞秀勇, 高文理, 陆政, 毛郭灵
    2021, 46(11):  36-4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6
    摘要 ( 74 )   PDF (554KB) ( 36 )  
    ZL114A合金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铸造亚共晶Al-Si合金,变质共晶Si是提高其室温综合拉伸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室温拉伸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Sb元素对金属型铸造条件下ZL114A合金铸态和热处理态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铸态的ZL114A合金,Sb的加入将共晶Si由板片状变质为纤维状或颗粒状;经过热处理的ZL114A合金,Sb的加入使共晶Si的长径比变小,球化程度更高。在金属型铸造条件下,Sb元素能够提高ZL114A合金铸态和热处理态的室温综合拉伸性能,热处理后添加Sb的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远远高于我国航空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值。综合考虑ZL114A合金铸态和热处理态的共晶Si相形貌以及室温拉伸性能,Sb元素的最佳含量(质量分数)为0.09%。
    铈对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
    保顺, 刘荣佩, 王宝顺, 吴明华, 罗有心, 姚亮, 丰涵, 宋志刚
    2021, 46(11):  42-4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7
    摘要 ( 78 )   PDF (562KB) ( 37 )  
    通过夏比冲击和示波冲击方法分析了两种Ce含量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在20~-100 ℃范围内的冲击吸收能量及能量构成差异,利用Aspex自动扫描电镜分析仪、SEM、EDS研究了Ce对钢中夹杂物的改性行为及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e试验钢的抗低温冲击断裂性能明显优于低Ce试验钢,前者韧脆转变温度相较后者下降16 ℃;Ce的添加使得试验钢-80 ℃冲击吸收能量提高45 J,其主要源于裂纹扩展能Wp的提升(76%)。冲击断口形貌观察和夹杂物分析结果显示,低Ce试验钢在-80 ℃冲击断口表现为完全解理断裂;相较于低Ce试验钢,高Ce试验钢中Al2O3夹杂显著减少,多为改性后的铈铝氧复合夹杂;硬脆Al2O3夹杂数量的减少有效改善了钢的冲击性能。
    Co对4Cr5Mo2V钢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
    邓俊杰, 周健, 刘建雄, 迟宏宵, 樊译
    2021, 46(11):  48-5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8
    摘要 ( 90 )   PDF (555KB) ( 50 )  
    采用OM、SEM、EDS、硬度测试、室温冲击及高温拉伸等方法研究了Co对4Cr5Mo2V钢的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10 ℃淬火30 min,4Cr5Mo2V-Co钢未溶碳化物数量更多,马氏体板条更细;510~600 ℃回火时,4Cr5Mo2V-Co钢的回火硬度较4Cr5Mo2V钢高出1~2 HRC,但二者冲击性能相当;相同初始硬度条件下,4Cr5Mo2V-Co钢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这是因为Co元素的添加促进了4Cr5Mo2V-Co钢二次硬化碳化物的形核速率,并能降低碳化物的粗化速率,从而提高了4Cr5Mo2V-Co钢的强度。
    工艺研究
    时效温度对直接淬火Ni-Cr-Mo-V-Cu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朱飞, 罗小兵, 杨才福, 柴锋, 张正延
    2021, 46(11):  54-6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09
    摘要 ( 120 )   PDF (556KB) ( 76 )  
    利用OM、SEM、TEM及物理化学相等方法研究了时效温度变化对直接淬火Ni-Cr-Mo-V-Cu低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在具有最佳强韧性匹配的时效态试样中建立了屈服强度模型。Ni-Cr-Mo-V-Cu钢的直接淬火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组成的混合组织。直接淬火Ni-Cr-Mo-V-Cu钢在400~600 ℃范围内的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其强度及维氏硬度表现出典型的欠时效阶段、峰时效阶段及过时效阶段。试验钢位错回复程度、MC及富铜粒子的析出、bcc铁基体中固溶元素的脱溶等因素随时效温度的变化是时效态试验钢表现出上述3个阶段的重要原因。时效态试验钢的断后伸长率大体随时效温度的提高而改善。过时效态试验钢的-20 ℃冲击性能则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而提高。直接淬火试验钢在600 ℃时效处理时获得优越的强韧性匹配,MC及富铜粒子所提供的总析出强化增量约为240 MPa。
    工程机械用Q1100钢的热处理工艺
    刘洪源, 吴光亮, 张永集
    2021, 46(11):  64-70.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0
    摘要 ( 103 )   PDF (562KB) ( 34 )  
    以一种屈服强度为1100 MPa的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为对象,研究了再加热淬火温度(880~980 ℃)和回火温度(200~650 ℃)对Q1100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从880 ℃升高至980 ℃,试验钢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从8 μm增加到24 μm,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920 ℃时达到最大,而-40 ℃冲击性能则随之持续降低。试验钢经920 ℃淬火+200~650 ℃回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的马氏体板条合并,板条形貌逐渐模糊,碳化物数量和形貌也随之发生改变,强度大幅下降,塑性和韧性则先降低后升高。试验钢最佳的热处理工艺为920 ℃淬火+200~250 ℃回火。
    热轧+淬火配分处理对Q235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孟晓越, 林万明, 宁安刚, 马荣泽, 张志伟
    2021, 46(11):  71-7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1
    摘要 ( 153 )   PDF (562KB) ( 33 )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数显显微硬度计,研究了一步法淬火配分(Q&P)工艺和热轧一步法淬火配分(HR-Q&P)工艺在不同配分温度下处理后Q235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HR-Q&P工艺使试验钢晶粒明显细化,显微组织由马氏体、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在350 ℃配分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9 MPa和560 MPa,伸长率与原样相比下降了8%,但仍然超过30%;硬相的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同时出现,导致断口出现二次裂纹;一步法Q&P工艺下,与未处理试验钢相比,抗拉强度提高约32%,屈服强度提高近1倍,伸长率保持在26%以上。
    累积叠轧温度对AZ31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管笛, 曲美晶, 花福安
    2021, 46(11):  78-8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2
    摘要 ( 70 )   PDF (555KB) ( 54 )  
    通过光学显微镜、室温拉伸试验、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累积叠轧温度对AZ31镁合金晶粒尺寸、基面织构、界面结合情况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道次累积叠轧后的AZ31镁合金晶粒细化效果明显,硬度增大,随着累积叠轧温度的升高,晶粒细化效果减弱,硬度增加趋势减弱。累积叠轧温度升高有弱化基面织构的作用。AZ31镁合板材在450 ℃累积叠轧3道次,综合力学性能最佳,为显微硬度70.64 HV0.05,抗拉强度288.64 MPa,屈服强度203.76 MPa,伸长率16.96%,界面结合强度21.53 MPa。
    退火温度对ECAP变形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侯俊峰, 徐旺, 张明旭, 李涌泽, 董福元
    2021, 46(11):  84-8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3
    摘要 ( 74 )   PDF (556KB) ( 27 )  
    为研究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退火对高氮钢力学行为的影响,室温条件下对高氮钢进行1道次ECAP变形,之后分别在700、800、850、900 ℃下对不同N含量的试验钢进行退火处理,分析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氮钢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塑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不同状态高氮钢的抗拉强度与均匀延伸率之间都呈现了传统的强塑性之间的矛盾关系,随N含量的增加,呈现强度和均匀延伸率同步提高的趋势;高氮钢ECAP+低温退火后的拉伸断口呈现沿晶断裂形貌,随N含量的升高,沿晶断裂倾向更加明显。
    工艺参数对42CrMo钢激光淬火效果的影响
    焦咏翔, 邓德伟, 孙奇, 李天澍, 杨树华, 张勇, 马玉山
    2021, 46(11):  90-9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4
    摘要 ( 89 )   PDF (561KB) ( 49 )  
    对42CrMo钢进行不同参数下的激光淬火处理,研究了激光淬火功率和扫描速度对42CrMo钢表面淬火硬度和淬火深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在激光功率密度为定值时不同激光淬火参数下硬化性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功率的增大和扫描速度的减小均可以提高淬火层的深度和硬度;结合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计算所得的能量密度参数与淬火效果存在较强相关性,在能量密度相同时,高功率高速度参数可以增加淬火硬度和深度,并提高加工效率。
    露点对DP590双相钢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
    杨培元, 霍庆辉, 陈卓, 周伟, 汪宏斌
    2021, 46(11):  97-102.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5
    摘要 ( 74 )   PDF (556KB) ( 27 )  
    DP590双相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合金元素氧化现象,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辉光放电光谱仪(GDS)对在不同露点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的DP590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随着露点温度的升高,DP590钢由外氧化转变为内氧化,钢板表面氧化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数值模拟结果指出DP590钢内外氧化临界转变露点为-8.26 ℃,与试验结果相符合。DP590钢表面氧化物以锰的氧化物为主,随着露点温度的升高,Mn元素和O元素在DP590钢表面的富集峰值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Si元素和Al元素的富集峰值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XPS数据显示钢板表面形成的氧化物主要以MnO、Mn-Si-O氧化物和Si-O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磁控溅射Cu-Cr合金薄膜与Sn-Ag-Cu焊料在时效处理时的界面反应
    王钰鹏, 吴泓均, 鲍明东, 杨文灏, 赵国华, 周兵
    2021, 46(11):  103-10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6
    摘要 ( 63 )   PDF (621KB) ( 22 )  
    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沉积不同Cr含量的Cu-Cr合金薄膜,通过与Sn-Ag-Cu(SAC)焊料在240 ℃下回焊形成焊点结构,然后将试样置于180 ℃下进行真空时效处理。研究Cu-Cr合金作为凸点下金属化(UBM)层时与SAC形成焊点的焊接可靠性。使用配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多功能推力测试仪等分析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形貌及焊点的剪切强度。结果表明,SAC/Cu-Cr焊点结构在回焊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SAC/Cu焊点扇贝状IMC的针状IMC。在时效处理后,Cr在晶界处的偏析形成了富铬层,其作为扩散阻挡层阻碍Cu扩散到IMC中,使得Cu3Sn和柯肯达尔空洞的生长受到抑制。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回焊后SAC/Cu-Cr试样比SAC/Cu试样具有更高的剪切强度。Cr靶电流为1.5 A的Cu-Cr合金UBM层形成的焊点结构具有较小的IMC厚度,且拥有最高的焊点剪切强度。证实了Cu-Cr 合金UBM层有利于提高焊接可靠性。
    65Mn钢渗硼层的微观组织、硬度及生长动力学
    魏祥, 蒋彦清, 庾灵颉, 彭广威, 鱼宏斌, 郝鹏磊
    2021, 46(11):  110-11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7
    摘要 ( 51 )   PDF (622KB) ( 29 )  
    采用固体渗硼工艺对65Mn钢进行渗硼处理,并借助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及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渗硼温度(800~1000 ℃)和渗硼保温时间(2~8 h)对65Mn钢渗硼层厚度、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以及渗硼层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渗硼温度的升高或渗硼时间的延长,渗硼层的厚度不断增大,但当渗硼温度超过900 ℃时,渗硼层中黑色孔洞的数量、大小以及距离渗硼层表面的深度都逐渐增大。65Mn钢渗硼层都由Fe2B柱状晶,以及位于Fe2B柱状晶生长前沿及晶粒间的Fe3(B,C)相、二元铁硅化合物和三元铁碳硅化合物组成,其维氏硬度(800~1590 HV0.05)远大于65Mn钢基体的硬度(238 HV0.05)。由于硬度较低的Fe3(B,C)相和富硅相分布于高硬度的Fe2B柱状晶晶粒之间,导致渗硼层的硬度并不随离渗硼层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单调减小。渗硼层厚度的平方与渗硼时间呈线性关系,B原子在65Mn钢渗硼层中的扩散激活能为220.96 kJ/mol。
    3Cr13钢450 ℃不同气氛等离子体渗氮层表征
    李芮, 由园, 闫牧夫, 闫纪红, 陈宏涛, 王超会, 刘东静, 洪霖
    2021, 46(11):  120-12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8
    摘要 ( 49 )   PDF (625KB) ( 44 )  
    对3Cr13钢在450 ℃氨气和氨氮混合气氛中分别渗氮4、8和12 h后的渗氮层进行了对比。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对渗氮层截面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相组成以及耐蚀性进行了表征。氨气渗氮层由化合物层和白亮层组成,而氨气和氮气混合气氛渗氮层中没有出现白亮层。氨气渗氮12 h后,渗氮层的表面硬度为1050.0 HV0.05;表面化合物层主要相为ε-Fe2-3N,次要相为γ′-Fe4N,出现了少量的CrN,白亮层相组成为γ′-Fe4N;渗氮后极化曲线钝化区变宽,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耐蚀性提高。氨氮混合气氛渗氮12 h后,渗层的表面硬度为998.0 HV0.05;气氛中N浓度升高,渗氮8 h后CrN含量增加,次要相由氨气渗氮8 h的γ′-Fe4N变为CrN;随着渗氮时间延长至12 h,渗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钝化区略有变宽,耐蚀性略有提高。
    MAO电压对TC4合金氧化膜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余国庆, 景然, 王国迪, 张曼雪, 冯甜, 解念锁
    2021, 46(11):  126-130.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19
    摘要 ( 54 )   PDF (621KB) ( 25 )  
    通过微弧氧化技术(Micro-arc oxidation, MAO)对TC4合金进行表面处理,探究了不同MAO电压对TC4合金氧化膜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及高温真空摩擦磨损试验仪对膜层形貌、相成分、硬度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MAO工作电压的升高,MAO-TC4合金表面膜层中锐钛矿型TiO2和金红石型TiO2的含量随之增加,其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以及平均摩擦因数亦随之增大,磨损率先降低后增大。当MAO工作电压为280 V时,磨损率最小,为2.8 mg/cm2,摩擦磨损性能最佳。
    工艺参数对WC颗粒增强表层复合材料与钢基界面组织的影响
    张展展, 宁家庆, 左玲立, 廖海洋
    2021, 46(11):  131-13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0
    摘要 ( 79 )   PDF (620KB) ( 31 )  
    以45钢为基材,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和铸造工艺成功制备了WC颗粒增强表层复合材料,研究不同浇铸工艺参数对表层WC/Fe复合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结合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铸量的增加,锭模的数值模拟温度可达1493 ℃,高温停留时间约734 s,为实现钢液与WC/Fe复合材料冶金结合提供有利条件,但是过高的浇铸量使WC/Fe复合材料的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几乎观察不到WC增强相,组织出现大量鱼骨状碳化物Fe3W3C。当浇铸量控制在锭模体积的2/5时,可得到良好的WC/Fe复合材料与基材的宏观界面,界面反应产物Fe3W3C增加,但是增强颗粒仍保留了浇铸前的原始形貌。
    压力容器免除焊后热处理的最大厚度
    崔庆丰, 房务农
    2021, 46(11):  137-142.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1
    摘要 ( 78 )   PDF (620KB) ( 36 )  
    工程实践表明现代钢材质量与焊接技术足以保证结构钢在更大厚度时免除焊后热处理,相关厚度值远高于现行规范源于工程经验的最大焊后热处理(Post weld heat treatment,PWHT)豁免厚度规定。从压力容器防脆断的角度出发,基于断裂力学原理,研究了材料最大PWHT豁免厚度的影响因素,结合Q345R钢性能数据,评价了具体厚度值的工程适用性,分析指出保守的防脆断条款是导致我国压力容器规范最大PWHT豁免厚度小于欧美规范的根本原因。
    980 MPa级热浸镀钢的新型淬火配分工艺及组织性能
    王开泰, 许云波, 徐兵, 顾兴利, 王源, 李佳彧, 倪申亚, 龚殿尧
    2021, 46(11):  143-14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2
    摘要 ( 72 )   PDF (622KB) ( 31 )  
    针对980 MPa级热浸镀钢,在C-Mn-Si-Al系成分设计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以高淬火温度(Ms点以上)为特征的新型淬火配分工艺(High-quenching-temperature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HQ&P),并与传统的一步过时效工艺(Quenching and austempering,QAT)相比较,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组织为临界区铁素体、贝氏体和马奥岛复相结构。一步过时效工艺下,随退火温度的增加,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高温淬火后配分处理的两步工艺下,试验钢发生了两次贝氏体转变,最终贝氏体含量更高,组织更加均匀且含有少量的残留奥氏体。在HQ&P工艺下,试验钢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即抗拉强度1005 MPa,伸长率26.1%。
    逆转变奥氏体对中Mn钢低温冲击断裂过程的影响
    李敬, 杨跃辉, 张晓娟, 梁国俐, 苑少强
    2021, 46(11):  147-15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3
    摘要 ( 57 )   PDF (622KB) ( 26 )  
    对超低碳7%Mn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测定了组织中的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及其在-60、-100 ℃下的冲击吸收能量,并观察了冲击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而讨论了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及稳定性对试验钢低温冲击断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逆转变奥氏体对试验钢低温韧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够通过相变缓解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改善钢的低温韧性,另一方面,当其稳定性较低时易于在应力作用下大量发生马氏体相变,导致钢低温韧性降低。冲击断口附近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区域都较小,表明在冲击断裂过程中难以通过大范围的TRIP效应实现韧化。
    高温长时退火后纯铜丝的组织与性能
    肖秋雷, 毛西秦, 欧梅桂, 梁宇, 陈德松
    2021, 46(11):  152-15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4
    摘要 ( 95 )   PDF (622KB) ( 27 )  
    ø8 mm退火态T2纯铜棒材,通过工业拉丝机进行多道次冷拉拔变形,最终得到ø3.5 mm的拉拔态试样,对其进行了600 ℃保温不同时间的退火试验,并通过组织形貌的观察、力学和电学性能的测试,研究了退火后纯铜试样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拉拔态纯铜组织经退火后形成新的再结晶晶粒,并伴有退火孪晶比例的增加。随着退火时间的增长,再结晶晶粒不断长大,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小幅波动。退火态试样的平均抗拉强度为拉拔态的67.3%,平均断后伸长率是拉拔态试样的8倍,平均导电率比拉拔态提高约3.3%,且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导电性得到逐步提高。
    中间退火处理对6016冷轧铝合金板Roping纹和组织性能的影响
    李大林, 朱鹏程, 王萍, 吕正风, 张善顺
    2021, 46(11):  157-160.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5
    摘要 ( 70 )   PDF (623KB) ( 31 )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冷轧过程中间退火处理对6016铝合金表面Roping纹和组织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包边性能,观察了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经450 ℃保温1 h的中间退火处理后,减弱了基体组织中因轧制变形形成的不同取向晶粒的条带状分布程度,弱化了基体组织不均匀屈服延伸。450 ℃的中间退火处理使得6016铝合金板材表面Roping纹完全消失,包边因子仅有0.4,包边性能最优。经350 ℃和400 ℃的中间退火处理后,表面粗晶明显,晶粒尺寸达到400~550 μm,且基体内的弥散相尺寸大、数量多,尺寸达到50~100 nm。表面粗晶和大量的晶界析出相是包边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
    退火温度对TA31钛合金大口径无缝管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邓亚杰, 黄海广, 张浩泽, 史亚鸣, 张玉勤, 蒋业华
    2021, 46(11):  161-16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6
    摘要 ( 82 )   PDF (626KB) ( 37 )  
    利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电子束冷床炉熔铸了Ti-6Al-3Nb-2Zr-1Mo(TA31)钛合金圆锭,通过铸坯直接斜轧穿孔制备出ø178 mm×12 mm大口径无缝管,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800、850、900、950 ℃)对TA31钛合金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态无缝管为变形的魏氏组织,主要由片层状α相集束和原始β相晶界组成;退火处理后,片层状初生α相减少,原始β相晶界消失,组织逐渐均匀化,但当退火温度超过900 ℃后,α相集束粗化并转变为网篮组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先略微降低后缓慢增大,而伸长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断口形貌由韧性+准解理混合型断裂逐渐变为韧性断裂再转变为韧性+准解理混合型断裂。综合分析认为,短流程制备的TA31钛合金大口径无缝管适宜退火温度为900 ℃左右,此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平均值分别为873 MPa、785 MPa和12.8%。
    航天紧固件用TC4钛合金棒材固溶时效后的组织与性能
    吴晨, 马保飞, 肖松涛, 李敏娜
    2021, 46(11):  166-16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7
    摘要 ( 90 )   PDF (626KB) ( 58 )  
    对航天用紧固件TC4钛合金棒材进行固溶时效处理,对棒材不同位置进行显微组织观察、硬度和室温拉伸性能检测。结果表明:TC4钛合金棒材经固溶时效后表面至心部的组织与性能受冷却速度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固溶时效后的显微组织由稳定的等轴α相、弥散的马氏体α′相和亚稳定β相组成,试样端面上因冷却速度相差不大,次生α相的形态和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中部截面上边部至心部的次生α相含量逐渐增多,同时次生α相片层厚度逐渐增大并趋于等轴化。端面上不同位置显微硬度值没有明显差异,但中部截面上由边部至心部的显微硬度值呈总体降低趋势,且中部截面上边部的显微硬度值与端面相差不大。试样心部因固溶过程中冷却缓慢,整体试样的室温拉伸性能明显低于去除心部的试样。
    预处理温度对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强度的影响
    吉昱睿, 杨卓越, 谭红琳, 丁雅莉
    2021, 46(11):  170-17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8
    摘要 ( 70 )   PDF (624KB) ( 28 )  
    研究了预处理温度对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强度的影响,其内容包括预处理温度对原始锻态粗晶遗传及自发再结晶的影响,以及对最终热处理后残留+逆转变奥氏体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00 ℃以下预处理遗传锻态粗晶,即通过α′→γ切变机制形成高缺陷密度的奥氏体。预处理温度升高,最终750 ℃固溶、-73 ℃冷处理后的残留奥氏体量,以及500 ℃时效的残留+逆转变奥氏体量减少,因此最终的抗拉和屈服强度升高。预处理温度提高到800 ℃以上,则不再影响最终热处理后的残留+逆转变奥氏体量,因此抗拉和屈服强度趋于稳定。900 ℃以上预处理遗传的锻态粗晶自发再结晶使晶粒细化,降低形成的奥氏体内的缺陷密度,降低750 ℃固溶处理后奥氏体内累积的缺陷密度,最终的时效强化效应下降,导致晶粒细化并不能提高最终的强度。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FGH4096中γ′相完全溶解温度的测定
    李昌, 陈蕾蕾, 瞿宗宏, 赖运金, 梁书锦
    2021, 46(11):  174-17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29
    摘要 ( 71 )   PDF (627KB) ( 23 )  
    通过JmatPro软件测试了镍基粉末高温合金FGH4096平衡相图,并根据γ′相平衡态溶解温度采用OM和SEM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下的γ′相溶解结果。结果表明,热力学软件JmatPro计算的FGH4096合金中的γ′相在930~1100 ℃大量溶解,完全溶解温度在1100 ℃以上。从1110 ℃到1130 ℃晶粒尺寸从16.1 μm长大至18.2 μm,变化不明显,从1130 ℃到1160 ℃,晶粒迅速从18.2 μm长大到28.6 μm。镍基粉末高温合金FGH4096中的γ′相起到强化作用的同时,对晶粒长大具有阻碍作用,随着固溶温度从1110 ℃升至1130 ℃,γ′相含量减少,其对晶粒的钉扎作用降低,导致晶粒有所长大。1130 ℃以上时,γ′相完全溶解,γ′相钉扎作用消失,晶粒迅速长大。最终确定FGH4096合金中γ′相实际的完全溶解温度为1130~1140 ℃。
    淬火温度对低合金耐蚀27CrMo48VNb钢油井管组织的影响
    顾顺杰, 吕传涛, 肖旭, 丁磊, 李阳, 陈鹏飞
    2021, 46(11):  178-18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0
    摘要 ( 48 )   PDF (622KB) ( 27 )  
    通过系列温度淬火试验对低合金耐蚀27CrMo48VNb钢油井管进行热处理,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不同温度淬火后组织、原奥氏体晶粒以及析出相进行了观察,研究了淬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晶粒尺寸和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形成了马氏体组织。随着淬火温度升高,淬火后马氏体组织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加。当淬火温度为890~1000 ℃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增加较小;当淬火温度超过1000 ℃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原奥氏体晶粒显著粗化。组织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变化趋势与高温析出相溶解析出行为有关。试验钢的淬火温度应控制在890~1000 ℃。
    回火温度对42CrMo钢棒感应调质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青, 曹培
    2021, 46(11):  182-18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1
    摘要 ( 81 )   PDF (624KB) ( 59 )  
    以42CrMo钢棒为对象,使用中频感应加热进行调质处理,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500、550、600、650及700 ℃)对42CrMo钢棒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2CrMo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碳化物由不均匀分布细针状逐渐转变为短棒状,长宽比减小。随着回火温度升高至600 ℃,碳化物转变为弥散分布的颗粒状,650 ℃时颗粒状碳化物出现偏聚,700 ℃时回火索氏体快速粗化,硬度、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断后伸长率与断面收缩率呈连续小幅度上升趋势。
    热处理工艺对5Cr钢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刘勇, 张志慧, 高燕, 赵晋斌, 武会宾
    2021, 46(11):  186-190.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2
    摘要 ( 86 )   PDF (622KB) ( 47 )  
    利用光学显微镜、拉伸及冲击试验机等仪器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5Cr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腐蚀过程,并结合电化学测试对比分析了热轧态和调质态钢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5Cr钢经淬火+回火处理后,组织中碳化物弥散析出,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热轧态钢的腐蚀速率为0.188 mm/a,调质态钢为0.158 mm/a。调质态钢中作为阴极的碳化物(Fe3C)少且均匀弥散分布,组织自腐蚀电位较高,腐蚀电流密度较低,电偶腐蚀程度较浅,耐腐蚀性能较好。
    回归制度对7A20铝合金RRA过程中组织性能的影响
    王珊, 杨春苗, 张日强, 王淑慧, 滕敦波, 向清漪
    2021, 46(11):  191-194.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3
    摘要 ( 57 )   PDF (624KB) ( 22 )  
    系统研究了RRA处理过程回归制度对7A20铝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力学性能和电导率,利用OM和TEM(HRTEM)表征了晶界和晶内的微观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在160 ℃的回归温度下,随回归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由630 MPa降低到525 MPa;经120 ℃保温12 h的再时效处理后,抗拉强度由645 MPa升高到710 MPa;回归时间越长,再时效引起的强度增量越大,80 min时达到最大值185 MPa。在200 ℃的回归温度下,回归时间为10 min时,便达到峰值强度715 MPa。随回归温度提高,导电率先升高后降低,与回归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经160、200和240 ℃下峰值强度对应的回归处理后,基体晶粒尺寸分别为55、65和70 μm,相差不大。200 ℃×10 min的回归处理+再时效处理后,晶界处存在不连续的MgZn2相,尺寸在10~20 nm,与基体呈非共格关系;晶内存在弥散分布的纳米级η′强化析出相,与基体呈共格或者半共格关系;晶界处存在45~55 nm宽度的PFZ(Precipitation free zone)区。
    254SMO不锈钢铸态组织及其高温固溶处理工艺
    高昂, 钱张信, 刘德学
    2021, 46(11):  195-198.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4
    摘要 ( 69 )   PDF (668KB) ( 25 )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背散射电子扫描观察了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对超级奥氏体不锈钢254SMO铸态组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探针技术观察了钢中σ相的溶解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时间和温度的增加,不锈钢中的铸态枝晶组织逐渐消融,偏析逐渐消除,σ相逐渐溶解并转化为δ相(铁素体)。其中1280 ℃×9 h固溶处理的效果最好。
    3379BA1汽轮机叶片钢的热处理工艺优化
    卢春光, 梅国俊, 林生秀, 钱才让, 李杨, 芦晓雪
    2021, 46(11):  199-20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5
    摘要 ( 60 )   PDF (624KB) ( 33 )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3379BA1汽轮机叶片钢热处理工艺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试验钢力学性能的因素先后顺序为回火温度、淬火温度、回火时间、淬火时间,得出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参数为1050 ℃淬火(保温60 min,油冷)后在700 ℃回火(保温120 min,空冷)。通过试验验证,经最优热处理工艺处理后试验钢可以满足各项性能要求,较工艺优化前冲击吸收能量平均值提升约10 J,屈强比达87.3%。
    表面工程
    激光冲击强化对7050铝合金小孔结构残余应力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韩培培, 焦清洋, 权纯逸, 赵栋, 孙汝剑, 车志刚
    2021, 46(11):  202-20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6
    摘要 ( 72 )   PDF (606KB) ( 24 )  
    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对7050 T7451铝合金小孔结构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光能量为30 J、光斑直径ø4 mm,冲击2次时,7050 T7451铝合金显微硬度显著提高,表层硬度相对于母材提高约12%且硬化层深度可达1 mm;残余压应力幅值超过300 MPa,影响深度可达约1 mm,明显大于喷丸强化残余应力影响层深度。激光冲击诱导的残余压应力可提高疲劳裂纹的萌生抗力,其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层则有利于延长裂纹的扩展寿命。激光冲击强化后小孔结构疲劳寿命相对于母材提高了4.7~17.6倍,且其疲劳寿命增益及稳定性明显优于喷丸强化。
    K438铸造高温合金表面热浸镀铝涂层的抗氧化性能
    邓鹏飞, 左林春, 陈星伟, 熊伟, 刘艳, 廖从来, 李智
    2021, 46(11):  207-212.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7
    摘要 ( 64 )   PDF (606KB) ( 22 )  
    针对K438镍基高温合金在高温条件下抗氧化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热浸镀铝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经1000 ℃、1 h真空扩散退火处理后,对高温合金的热浸镀铝涂层开展了1000 ℃、250次的高温循环氧化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高温氧化后涂层截面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在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曲线便开始下降,高温抗氧化性能较差,经1000 ℃、250次循环氧化后,形成了Al2O3、TiO2、Cr2O3、NiO和尖晶石NiCr2O4、NiAl2O4等氧化产物。而热浸镀铝涂层经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变化较小,且经25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产物中未发现Cr2O3的存在,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均较基体明显提高,其中热浸镀90 s的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更好。
    脉冲偏压频率对TiSiN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魏永强, 宋如蕃, 蒋志强
    2021, 46(11):  213-21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8
    摘要 ( 69 )   PDF (608KB) ( 26 )  
    采用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技术,通过改变脉冲偏压频率在M2高速钢基体上沉积TiSiN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研究脉冲偏压频率对TiSiN薄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元素成分、相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纳米压痕仪测试了TiSiN薄膜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在统计的视场内(9×103 μm2),TiSiN薄膜表面的大颗粒直径在0.30~7.26 μm之间,脉冲偏压频率从40 kHz到60 kHz,数量由495个减少到356个,之后随着脉冲偏压频率增加到80 kHz,大颗粒数量又增加到657个;当脉冲偏压频率为60 kHz时,TiSiN薄膜表面大颗粒和微坑缺陷数量最少,Si原子含量达到最小值0.46%;脉冲偏压频率为50 kHz时,TiSiN薄膜以非柱状晶的结构进行生长,厚度达到最小值1.63 μm;脉冲偏压频率为60 kHz时,柱状晶结构细化,薄膜的致密度增加。不同脉冲偏压频率下TiSiN薄膜都在(111)晶面位置出现择优取向,Si以非晶态Si3N4的形式存在于TiSiN薄膜中,没有检测到Si的峰值,形成了TiN晶体和Si3N4非晶态的复合结构。脉冲偏压频率60 kHz下TiSiN薄膜的表面大颗粒最少,纳米硬度达到最大值34.56 GPa,比M2高速钢基体的硬度提高了约3倍。当脉冲偏压频率为50 kHz时,TiSiN薄膜的腐蚀电位达到最大值-0.352 V(vs SCE),比基体提高了723 mV,自腐蚀电流密度达到0.73 μA/cm2;当脉冲偏压频率为70 kHz时,TiSiN薄膜的腐蚀电位达到-0.526 V(vs SCE),自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 0.66 μA/cm2
    奥氏体化过程中热冲压钢Al-Si镀层的组织演化
    王俊辉, 崔青玲, 曾林林, 高欣宇, 梁佳伟
    2021, 46(11):  220-22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39
    摘要 ( 61 )   PDF (612KB) ( 33 )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场发射电子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22MnB5热冲压钢奥氏体化过程中Al-Si镀层的组织演化。镀层板升温过程中,Al-Si镀层在570 ℃左右熔化;由于温度较低,Al、Fe、Si原子的扩散受到Fe2SiAl7阻挡。当温度升到610 ℃左右时,扩散到镀层的Al原子增多,使得Fe2Al5进一步生长;Si原子向基体和镀层外表面扩散,由于Fe2Al5溶解Si原子能力弱,因此在Fe2Al5晶界处形成一层沉淀物FeSiAl2,其余的Si原子就扩散在镀层表面形成Fe2SiAl7。750 ℃时,Al原子扩散到基体中形成了Fe3Al;镀层中的Fe原子增加使Fe2Al5和FeAl2不断生长;由于Fe2Al5和FeAl2相中Si原子的溶解度低,因此会在晶界处形成Fe3SiAl5沉淀物;与Fe2Al5、Fe3SiAl5、Fe3Al相比,FeAl2相的生长速度更快,所占Al-Si镀层整体体积最大,这是因为FeAl2正交晶格中沿c轴的高空位率(30%)导致了FeAl2相的生长动力学更强。
    Cr12MoV钢激光熔覆Ni-Al复合涂层的组织及性能
    陈滋鑫, 周后明, 朱宇旭, 张哲豪, 何方佳, 徐采星, 刘刚
    2021, 46(11):  226-23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0
    摘要 ( 66 )   PDF (605KB) ( 29 )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r12MoV钢上熔覆了Ni-Al复合涂层,研究了Al含量对熔覆层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覆层Al含量大于14%时,开始有裂纹出现;熔覆层的显微组织中无明显夹杂物,存在硬质相Al2O3及金属间化合物Ni3Fe、AlNi3;随着Al含量的增加,熔池边界逐渐消失,硬度、耐磨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Al含量为14%的熔覆层性能最佳。
    真实TGO界面形貌对热障涂层界面应力的影响
    郭蕙敏, 李博, 张立群, 陶敬镭, 黄委, 裴修远, 肖俊峰, 南晴
    2021, 46(11):  232-23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1
    摘要 ( 68 )   PDF (608KB) ( 33 )  
    采用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以真实服役的某重型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表面热障涂层为研究对象,研究真实TGO界面形貌对热障涂层界面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C/TGO界面的TC层中,法向应力σ22分布中的拉应力位于波谷区域,压应力位于波峰区域,而在BC/TGO界面的BC层中,σ22应力分布与TC层相反;TC层与BC层的剪切应力σ12分布规律相同,均是波谷左侧的应力方向为负,波谷右侧的应力方向为正。TGO界面的波峰和波谷处的法向应力σ22值随TGO厚度的增大而增加;当TGO厚度不变时,BC/TGO界面振幅增大,TGO内和BC内的法向应力σ22值也随之增大。
    制备工艺对超磁致伸缩Fe-Ga合金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沈智, 晏建武, 金康, 周英丽, 殷剑
    2021, 46(11):  236-240.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2
    摘要 ( 56 )   PDF (604KB) ( 24 )  
    采用JZCK-600F型多功能镀膜设备制备了Fe-Ga合金薄膜,研究了溅射工艺对Fe-Ga合金薄膜沉积速率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用SEM、EDS研究了Fe-Ga合金薄膜的表面形貌和薄膜成分。当其他工艺参数不变时,溅射时间、溅射功率是影响Fe-Ga合金薄膜的厚度和生长速率的主要因素。随溅射时间和功率的增加,薄膜厚度和沉积速率也随之增加,并且薄膜厚度与溅射时间和功率呈现出正比例关系;但是薄膜厚度过大,加大的内应力会使薄膜剥离。溅射功率过大时,内应力同样会使薄膜内部出现裂纹。所制备Fe-Ga合金薄膜的磁畴图像明暗对比明显。磁畴形状呈现不太规则的团圈状,类似珊瑚结构。薄膜的结晶化生长良好,薄膜形貌为较均匀致密的颗粒状结构。优化的薄膜溅射工艺参数为溅射功率80 W、溅射工作气压0.6 Pa、溅射时间60 min、Ar气工作流量25 mL/min。采用此优化工艺制备的Fe-Ga合金磁致伸缩薄膜悬臂梁偏移量为69.048 μm,可满足制备微器件所需性能。
    H13钢表面激光熔覆AlCoCrFeNiWx高熵合金涂层及其性能
    吴韬, 吴濛婷, 陈云祥, 华钱峰, 石淑琴, 李纪恒, 毛鹏展, 陈小明
    2021, 46(11):  241-244.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3
    摘要 ( 164 )   PDF (610KB) ( 26 )  
    以热作模具钢H13作为基体,通过激光熔覆制备AlCoCrFeNiWx(x=0, 0.5)高熵合金涂层,并研究W元素的添加对其组织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和耐磨性的影响。激光熔覆AlCoCrFeNiWx高熵合金涂层相组织结构随W元素的添加会发生变化,W的添加会促进BCC相的形成,并且在晶界处形成富含W的第二相,其生长方向会沿着冷却方向形成细长状的枝晶,这些第二相会起到耐磨和强化涂层的作用。经800 ℃长时间保温后测试AlCoCrFeNiWx高熵合金涂层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AlCoCrFeNiWx高熵合金涂层均能够保持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14 h保温后的硬度仍大于400 HV0.2,加入W元素后的涂层抗回火软化能力更强,800 ℃保温14 h后的耐摩擦磨损性能是基体的两倍以上。
    测试与分析
    20Cr2Ni4A钢制框架轴开裂原因分析
    罗子相, 刘克, 杨兵, 邓瑶瑶, 袁伍丰, 向臻东
    2021, 46(11):  245-24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4
    摘要 ( 92 )   PDF (604KB) ( 31 )  
    某20Cr2Ni4A钢制框架轴在装配过程中发现,框架侧板外侧通油孔与销轴孔交界处开裂。对其进行理化分析,发现有疑似渗碳层和硬度偏高现象;对其进行仿真分析,通油孔处和销轴孔处在渗碳和非渗碳状态下的应力数值差异很大,渗碳状态明显高于非渗碳状态;进行淬火试验,发现在800 ℃×60 min保温并附加较高碳势时,20Cr2Ni4A钢表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渗碳。综合上述分析及生产验证情况可知,裂纹是由于销轴孔壁和通油孔壁存在渗碳层,淬火时应力达到临界开裂状态,导致部分框架轴产生裂纹。
    某600 MW亚临界机组2Cr13钢螺栓的断裂失效分析
    李梦阳
    2021, 46(11):  250-253.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5
    摘要 ( 67 )   PDF (601KB) ( 46 )  
    通过对一起2Cr13钢循环水泵地脚螺栓失效断裂事件进行失效分析,开展了包括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对螺栓断裂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批次螺栓C含量较低,室温抗拉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硬度、冲击性能均低于标准要求,结合断口分析表明材料脆性较大。同时,显微组织分析表明该2Cr13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为退火处理,退火处理状态的2Cr13耐热钢综合性能均明显低于调质处理后材料综合性能,故该批次螺栓热处理工艺不当导致螺栓微观组织和性能不符合相关要求是引起螺栓运行时疲劳断裂的主要原因。
    压缩机17-4PH不锈钢叶轮叶片的失效分析
    康珍玮, 周根树, 刘立军, 张潇珂, 王梦杰
    2021, 46(11):  254-25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6
    摘要 ( 67 )   PDF (800KB) ( 48 )  
    某氮压机叶轮上的叶片发生早期失效破裂,从叶片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断口的宏观、微观形貌等方面分析其失效原因。结果表明,叶片材料为17-4PH不锈钢(对应中国牌号05Cr17Ni4Cu4Nb)。叶片断口上有明显的疲劳特征,表明断裂属于疲劳断裂。叶片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满足标准要求。叶片的振动是造成断裂的主要原因。
    某型内燃机铝合金活塞的金相检验
    张振威, 朱宇瑾, 蒋锐, 赵洁, 陈耘, 李雨蕾, 丁博远
    2021, 46(11):  258-26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7
    摘要 ( 69 )   PDF (606KB) ( 26 )  
    借助金相检验相关知识,对某型号内燃机活塞进行了宏观组织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活塞基体部位分散性孔洞为1级,集中性孔洞为1级;复合材料部位分散性孔洞为1级,集中性孔洞为1级;活塞试样组织中α固溶体较大,共晶硅呈短条状,部分呈小块状,初晶硅呈中等块状,略有聚集, 评定为3级;鱼骨状铁相夹杂物及针状铁相夹杂物不明显,铁相夹杂物评定为1级。
    设备
    一种双漩涡流场强烈淬火槽的设计及流热耦合仿真
    曲喆, 朱小硕, 邢若飞, 傅宇东
    2021, 46(11):  262-26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1.11.048
    摘要 ( 59 )   PDF (670KB) ( 23 )  
    针对缺少均匀高速稳定流场强烈淬火设备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漩涡流场强烈淬火设备淬火槽物理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流体的力学分析,对强烈淬火设备的淬火槽内部流场进行了研究,基于三维雷诺平均守恒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淬火槽内部流体产生的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淬火槽进水口在3.0、3.5、4.0 m/s 的进水速度下产生的流场数据,对最优淬火槽进行流热耦合分析,研究了45号钢试件在该淬火槽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液相介质流在淬火槽内形成双漩涡流体,在漩涡相交处可形成环绕工件的、强烈稳定的环流场。在淬火槽进水口流速为4.0 m/s时,得到最优工艺,环流场的流速可达2.0 m/s,此速度使45号钢试件冷却速度达到650 ℃/s,完全符合强烈淬火要求。